
首农集团党委常委、董事,华都集团董事长尹彦勋
首农集团总经理助理,双河农场党委书记、场长高青山
北京市双河农场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试车投产仪式现场
12月8日,北京市双河农场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一期正式试车投产。首农集团总经理助理,双河农场党委书记、场长高青山在致词中表示,双河农场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准备正式投产,非常感谢甘南县委、县政府及相关委办局的支持,感谢工程设计者和施工者建成质量过关、技术过硬的项目工程。实践证明,项目是优良的,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是百年大业,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首农集团党委常委、董事,华都集团董事长尹彦勋指出,双河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农场自身走向市场的需要,更是集团千亿梦发展战略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双河农场改革英明决策的历史见证。
农场打造的从籽种选定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粮食全产业链运营新模式,是集团又一条一条龙式的全新产业链。集团将加大对双河农场发展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要继续推进30万吨项目二期、三期工程,真正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双河的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北京市双河农场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集大米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于一体,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规划设计的唯一项目,配备日本佐竹VTA10系列碾米机及瑞士布勒Z4V系列色选机,是目前国际上技术最先进、设备最精良、副产品加工利用最充分的顶级生产线。
这一项目以吸收本地区水稻加工为基础,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年可处理稻谷30万吨,加工稻米20万吨,将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市场输送绿色、安全、优质大米,发展前景广阔。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74亿元,年均利润总额5500多万元,年均上缴税金可达7500万元。
北京市双河农场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预计总投资5亿元,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将落实资金1.95亿元,形成年加工稻谷30万吨的生产能力,供应首都市场优质大米20万吨;同时配套建设仓储烘干设施,形成15万吨的仓储能力;二期工程实施米糠油开发生产;三期工程实施稻壳发电,最终实现稻谷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双河农场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水稻加工企业之一。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能够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共赢。
华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薛刚魁,友山基金董事长、华都集团董事刘建彤,首农集团资本运营部部长贾先保,友山基金总经理、华都集团董事郗宁,友山基金董事蒋颖、马暄,甘南县李韬放县长,北京市教育矫治局双河办事处王立平主任,甘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孙永举,甘南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孙玉生,甘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斌,以及中铁十六局、无锡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地方驻场单位的领导出席试车仪式。
双河农场仍须保持百米冲刺状态
□ 于溯源
北京市双河农场30万吨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自2013年7月17日奠基起,经过项目施工方、设备厂方及双河农场员工500多个日夜的共同奋斗,于12月8日正式投产。项目的投产,是双河农场党委紧紧围绕北京市政府把双河农场建成“北京重要的商品粮应急供应保障基地、绿色安全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特供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目标要求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是双河农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胜利。
面对成绩,鲜花和掌声是给予功臣的祝贺和奖励,但当鲜花褪去、掌声渐息之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投产”只是新的开始,只是准备运动做完后起跑线上响起的发令枪;它鸣响的不是结束,而是“食品安全”这项特殊比赛的起跑令!如何让过往500多个日夜的汗水不曾白流、让鲜花和掌声的荣誉不变苍白,就看“跑道”上的表现!
双河农场的“跑道”,一边连着黑龙江省甘南县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一边连着首都北京十分之一人口的米袋子。在这条“跑道”上奔跑非但不轻松,而且会异常艰辛,因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肩负首都食品安全供应与应急保障职责的双河农场,食品安全就是最大的目标和责任,不能跑偏哪怕一丝!这就要求双河农场必须以百米冲刺的决心和状态去面对:不能掉以轻心,轻心意味着“不安全”有机可乘;不能片刻放松,放松意味着“不安全”会越过防线;要坚定、坚决、坚实地迈好每一步、跑好每一米,时刻绷紧“食品安全”弦,跑赢这场不能有输家的比赛。